歌唱在关山风景线上
李世恩
史征波生长在关山以西,工作在关山以东,关山如一道笔直的轴线划过与他结缘深厚的两个地方,形成了数学意义上一个广阔无垠的坐标。史征波注定走不出这块领域,面对关山,他有时不得不击筑而长啸。
其实,他很普通,就是关山汉子中普普通通的一位,粗黑的脸膛,简朴的衣着,似乎缺了些文人的雅致。这与他的经历有关。今年34岁的史征波出生于庄浪县南坪乡一个偏僻的村庄,1974年初中毕业后,就带着他玫丽的文学之梦到队上放羊。其实,做一个牧童并不浪漫。此后,他还在队上的改土专业队真真实实地“修”过一年地球。缺少雨露的少年,决定了他只能像一棵树似的将根深深地扎进黄土地里。1978年,这位乡下少年虽然跳出“农门”到平凉师范读书,但毕业后他还是自愿申请到师资薄弱的华亭教书。三年乡下的教师生涯,两年庆阳师专的学府深造,他从来没有忘记关山黄土地,并在一种责任感的驱使下拿起笔来为它歌唱。从大学开始,他利用业余时间已在省、地级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6篇(首),并自费出版了散文诗集《美丽的馈赠》。在他的作品中,关山常常是他最为钟情的讴歌意象,它代表一种博大、宽厚和挥之不去的恋土情结。近两年,又与尊师——庆阳师专中文系副教授彭金山先生合编了《母亲颂》、《父亲颂》,在甘肃少儿出版社出版后,深受读者好评。
史征波不仅是位抒情的歌手,更是一个勤奋的“蚕儿”,不论在华亭一中教书,还是在教育局工作,他首先以一个教师的典范自策,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理论,在省内外一些专业刊物发表了22篇论文,又于近日自费出版《语文课创造教学必读》专著。这似乎给人们造成了一点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的惊疑,难怪他自称为“两栖类”了。
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,他说:“我总是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诗化的境界。”其实,不惟创作,生活也如此。譬如他的构思大都是坐在车上,望着窗外一幕幕掠过的景物而成型,他的创作常常是听着优美的音乐,渐入佳境。有时,他或邀友人,或携妻儿,赏春花、沐夏风、吟秋水、读冬雪,感受大自然的妙理。征波重友情,他说:“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力量”,在他的生活圈子以外,还有不少未曾谋面而神交已久的朋友。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,夫妻相敬如宾,儿女调皮可爱,家里往往有了“故事会”、“四重唱”。征波说,他生活的环境很宽松,并将此归结为领导和朋友们的厚爱。他曾在散文诗《歌唱在关山风景线上》喻示,关山是他精神的绝顶,他有信心登上去,因为他写道,没有比脚更长的路。